文/慧净
8月11日,央行发布7月的金融数据。
(资料图片)
7月,社融规模存量365.77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上月9.0%低了0.1个百分点。 社融增速自今年3月以来持续走弱,分别是3月的10%、4月的10%、5月的9.5%、6月的9.0%、7月的8.9%。 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 7月,M2余额285.4万亿元,同比+10.7%,增速较上月的11.3%回落了0.6个百分点,放水速度有所放缓。 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809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多减了4713亿元。
客观上来讲,7月份的金融数据还是略低于市场的预期,经济形势依然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不过市场更好奇的是,人民币存款大减超1万亿元,这个金额可不少,钱去哪了?各种推测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周末的一件大事。
市场上有一种说法,人民币存款减少了1万多亿元,住户存款减少了8千多亿元,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
并指出存款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大家都去提前还房贷了,都在减少自己的家庭资产负债表。
这个说法,在经济下行、房产压力增大的环境下迎合了大众的认知。但是,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呢?
答案是,7月居民存款减少,不仅不是罕见的现象,而且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中国过去10年,每年7月份居民的人民币新增存款都在减少。(见下图)
其中,2014年7月份居民人民币存款减少10800亿元,2021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3600亿元,这些数据都比2023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8093亿元要剧烈的多。(见下图)
此外,中国过去10年,不仅每年的7月份居民存款在减少;而且,每年的4月份,以及每年的10月份居民存款都会减少。(见下图)
所以,我们讲7月居民人民币存款减少是个季节性现象,根本不罕见。因此人民币存款减少是提前还贷的说法也很难站住脚。
图:居民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 数据来源:wind 、叶檀财经
问题来了,居民存款既然没有提前还房贷,那么去哪了?
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了。
举个例子。
今年6月中旬时,王五接到了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大意是银行马上季度末考核了,正好推出了一款短期的存款产品,看王五能不能帮忙冲下业绩。
王五答应了银行经理的请求,把银行APP里的100万债券基金赎回,买了银行的存款产品。
7月中旬,王五买的存款产品到期了,自然而然地又买回了债券基金。
王五还知道他的一个富豪朋友也在这样做。
这个富豪,家里有个亲戚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碍于面子每个季度末时都要在银行买个五、六千万元的存款产品。
结束以后,这部分钱往往会从银行的存款流向私募基金产品、民间借贷产品等。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居民存款减少,大多数都是回到了它来的地方,比如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民间借贷等,和提前还房贷的关联并不大。
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和提前还房贷的关联并不大,更多的是季节性因素。虽然这是事实,但是很多人却很难接受它,而是希望它就是被用来还房贷了,这就是人性的趋利避害。
这种现象在投资中很常见,充分解释了有些人为什么总喜欢追涨杀跌?有些人为什么总喜欢听风就是雨?
自己看好的股票,别人随便丢个利好小作文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这个观点能不能站住脚,就是追涨。
相反,假如别人提醒它,这家公司可能会有一些利空,自己往往会选择性忽视。
为什么股市总是一盈二平七亏,为什么自己宁可伤痕累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
因为人性,缺少独立的思考,而且喜欢趋利避害,只喜欢听到或者认同对自己有利的观点,但是忽略了忠言逆耳利于行。
举个例子。
7月24日,高层开会活跃资本市场;紧接着2天,证监会召集券商开会讨论如何活跃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有资金开始流向券商板块。
券商个股的接连涨停,带动了整个券商板块,甚至整个保险、银行等大金融板块,大盘指数顺势拉升。
思考一下,过去半年我们的消费、投资、外贸等经济数据是怎么样的?人民币贬值对股票的冲击有哪些?(见下图)
事实上,没有多少人会去思考。很多人看到大盘涨了,就认为牛市来了,就控制不住自己追高了。
图:股市和人民币的关系 数据来源:wind
股市本质上是经济的晴雨表,虽然有时候不太准,但长期看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所以,我个人始终认为即使有牛市,也是慢牛,而绝不会是疯牛。
后来,周五股票市场上证、深证、创业板三大指数齐齐超跌2%,市场一片惨淡。
有人抱怨券商的100+1股政策太不给力了,有人说是某知名地产债券违约了、信托暴雷了,有人说是存量房贷利率要降了,也有人说是拜登又出了新的对华不友好法案......
这些都对,但总感觉是在找借口。
最后,我个人觉得,独立思考,尤其是基于事实、数据的推演和投资才是有价值的。
可以多看一看书,像我国的四大名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多接受一些系统的方法论知识,少接触一些碎片化的信息。
当然也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周期做好自己的资产配置,跑赢通胀,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如此,人性才不容易被舆论左右,不容易被情绪影响;比如,存款减少是还了房贷,股市立马就有牛市了等;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自己的投资。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微信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股市、叶檀楼市、叶檀学堂、叶檀财富、叶檀放心保、檀香之家,上述七个账号,请用户认准上述微信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注册,也并非由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作者:慧净编辑:始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