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新科技 > 移动 > > 内容页

薪火相传·剪影如刻:源·缘——中国国家博物馆闽台艺术展(五)

新闻来源:眼缘艺志 更新时间:2023-05-19 18:33:44

于历史中形成的传统,铸造了过去,也诞生了现在,更孕育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在欣赏完巧夺天工的各类雕塑作品之后,让我们把视野转回至平面。本期艺术现场将承接上期内容,在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展中继续为大家分享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 “源·缘——闽台艺术展”中的剪纸、书画类作品。

传统记忆·吉祥年画


(资料图)

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名称也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朝,人们称之为“纸画”;明朝为“画贴”;清朝,则称之为“画片”、“卫画”等等。“年画”这个术语,在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中才出现。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后由闽南人带入台湾地区,其早期题材、风格与泉州、漳州的潮阳年画类似。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漳州木版年画“神荼郁垒”即为漳州此类年画中的精品。

随着我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和人们民族意识的增强,年画艺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理念也在现代插画的发展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这既是对传统年画艺术的革新,也是对现代插画艺术的有益探索。

纸上万物·剪影如刻

一张纸,一把剪刀,利用对称、均齐、平衡、连续、组合等手法,将线线相连的同时又将线线相断。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因其材料易得、千姿百态、成本低廉而备受欢迎。根据考古学家的说法,剪纸起源于6世纪,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剪纸起源于更早的几百年前。

剪纸是物化的艺术符号,也是民众在生活中陪衬民俗思想及人生仪礼的产物,是民俗文化中的活化石。

福建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闽北山区,画风粗犷朴实,而在闽南沿海一带,画风就显得细致而生动了。

剪纸艺术并不是对外物进行原封不动的模仿,它通常是在回忆的基础上,对过去的记忆形象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改造,以意象的形式再现出来。剪纸为民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天地,每一位创作者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所以说,剪纸是一种人人皆可为的艺术活动,每一幅剪纸都寄托着艺者对平凡事物本质的关注,每一剪也都是对现实中美好事物的再创造。

柘荣剪纸·薪火相传

历史悠久的柘荣剪纸是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柘荣剪纸以剪为主,大多先剪出外部轮廓,然后再慢慢向内镂空。其独特的造型风格不仅拥有质朴浑厚的外表,还包含细腻秀丽的内核。

(请顺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柘荣剪纸是对生命兴旺和吉祥的渴求。福建柘荣人袁秀莹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曾在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参展并屡获殊荣。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三坊七巷”获第十三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铜奖。

长卷中的“三坊七巷”发源于晋、形成于唐,鼎盛于明清。这座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剪纸取“象”丰富,几乎无所不及。在剪纸艺术家固有的文化心理中蕴藉着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正所谓“花无真色,鸟无止名”。这种表象寄寓了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朴素理解,也表明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创造并非局限于客体事物、自然特征的机械模拟,而是在集体表现基础上个体直觉经验的再创造。

闽台传统艺术形态丰富、发展多元,历经数十代艺术家全方位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由古典样式向现代样式的转变。而无论是存于庙堂还是落于民间,都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源·缘——闽台艺术展,我们下期再会。

眼缘艺志 第1041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